同样是结石 为啥肾结石可自排 胆囊结石自排几率却几乎为零?
李小攀为患者讲解胆囊结石相关知识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红网时刻新闻7月31日讯(通讯员 黄雅兰)很多胆囊结石患者都有这样一个疑惑:同样是结石,为什么小的肾结石可以自行排出体外,但胆囊结石的自排几率却几乎为零呢?今天,我们特地邀请到长沙京石医院肝胆外科主任李小攀,来给大家好好地解答这个疑惑。
同样是结石,为什么胆囊结石却很难自排?
从理论上来讲,胆囊结石和肾结石一样,都有向外排出的通道,即胆囊结石可途经胆囊管→胆总管→进入肠道,最后跟着肠道内容物一起排出体外。不过在实际生活中,我们经常能听到肾脏小结石成功自排的例子,但却很少听到有胆囊结石自排的情况,这究竟是为什么呢?
对此,李小攀解释道,胆囊结石之所以难以像肾结石那样“轻松排出”,其实总结起来,主要存在以下三点原因:
第一,泌尿系统和胆道系统结构不同。由肾脏、输尿管、膀胱、尿道组成的泌尿系统相对来说“更直”一点,路径更加简单、更顺畅。但胆囊结石要想顺利排出体外,就必须经过3个“路段”——胆囊管、胆总管和胆总管下段,并且每一条“路”都不好走,它就像弯弯曲曲的山路,使得胆囊结石在各个“路段”都有可能被卡住,引发危险。
此外,肾结石在自排时还存在一个额外的“帮手”——尿液,通过尿液的冲刷助力,也会更容易帮助小的肾结石向下移动。胆囊结石的移动虽然也有胆汁辅助,但比起尿液,胆汁不仅流速更慢,含量还更少,再加上弯弯绕绕的胆道系统,也就很难达到尿液的“排石功效”了。
第二,受向外排出通道的管腔内径狭窄限制。成人的输尿管平均管径在5~6mm左右,而且通过服用药物,还可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扩张,从而增大肾脏小结石的自排几率。
但胆囊与外相连的胆囊管,其内径则一般不大于0.3cm,且具有细小弯曲、呈螺旋状的特点,长度可达2.5~4cm,对于已成形的胆囊结石来说,几乎很难顺利通行。即使幸运通过,也将继续面临胆总管、胆总管下段等多个“拦路虎”。
第三,胆囊结石向外排出的风险性和后续治疗难度会更大。胆囊结石在向外排出时,容易形成继发病情、治疗更复杂的胆总管结石,对患者来说,此时治疗不仅手术费用高,身体还会更遭罪。
“所以,在临床上,我们肝胆外科的医生一般不建议胆囊结石患者去尝试自排,以免导致病情加重。”李小攀补充说道
胆囊结石确诊后,应该怎样科学处理
既然胆囊结石难以自排,那发现胆囊结石后,应该怎样科学地处理它呢?李小攀指出,目前,临床上治疗胆囊结石,有药物治疗和手术处理两种方法,具体适用哪种方式,应结合自身病情再去选择。
首先,如果是刚刚形成的、极其微小的结石(结石直径为1-2mm左右),可先尝试药物治疗。但因为药物治疗具有不确定性和见效慢等特点,所以在服药时需同时做到定期复查,以便医生能及时地根据病情发展,调整治疗手段。
其次,倘若发现的胆囊结石已达手术指征,如多发性结石、体积增大的结石、有伴随症状的结石、引起嵌顿造成胆道系统梗阻的结石等,则应尽早选择手术处理。这样不仅可快速、高效的解决结石问题,还可以避免结石进一步损伤胆囊功能、甚至引发更严重的并发症。
最后,长沙京石医院专家温馨提醒广大市民朋友,胆囊结石作为身体的“定时炸弹”,只有尽早规范治疗,将它“消灭”,才能够将结石对胆囊功能的损伤和身体健康的威胁降到最低。尤其是有保胆取石意愿的结石患者,越早就医,成功保胆取石的几率才越高。